“媽,我想玩手機!”“我看你長得像手機!”
上面這段對話,耳熟不?曾經有一個說法:“給孩子玩手機,就是毀掉孩子的一生!
30年前,人們覺得流行音樂會毀掉下一代;
20年前,人們覺得電視節目會毀掉下一代;
10年前,人們覺得互聯網會毀掉下一代;
現在,又覺得電子產品會毀掉下一代……
手機游戲帶來的危害并非只是手機本身,而是由此引發的家長們不正確教育方式:不了解、關系差、缺引導、壞示范。
事實上,孩子愛玩手機游戲與咱們成年人網購追劇、刷短視頻直播、打麻將沒有本質區別。
一味阻止孩子看電視、接觸一切電子產品,阻斷了孩子與外界交流的信息源。管教,管了沒教,適得其反,還加重了親子間的隔閡。
接下來,我們來聊聊三招讓娃自愿放下手機。
在這里問家長朋友們一個問題:您覺得游戲好玩嗎?
是的,不光是孩子覺得好玩,家長也愿意玩游戲,能讓人得到放松快樂。那游戲究竟怎么設計的,可以這么吸引我們呢?
成就感是吸引孩子玩電子產品的關鍵。
我們可以總結一下成就感的來源:
1、及時鼓勵 2、難度適中 3、跳一跳就能夠得到
鼓勵孩子很容易做到,重點是后面兩點。
我們在給孩子定學習目標時要注意:一定要結合孩子當前的能力水平,我們定的目標可以稍微高于孩子現在的水平,讓孩子努力一下就能達到,這樣的才是好目標。
目標太大太遙遠,往往就不容易堅持,當一個任務變得像游戲一樣,可以一關關通關,一個個地取得勝利。
這種容易把控的成功,就很容易吸引孩子。
我們發現很多孩子要是沒有電子產品,就不知道干嘛了。甚至連玩都不會了。
這就是孩子沒有發展出自己的愛好,除了玩游戲,其他的就沒有事情可以去做了。孩子除了電子產品無事可做,無人可陪,需要替代的東西。
對此,給出兩種解決辦法。
其一是替代法,也就是學會轉移孩子的注意力。我們如果想讓孩子脫離電子產品,就應該給孩子找個可以替代的東西。比如孩子的興趣愛好(打羽毛球,去戶外踢球),尋找孩子格外感興趣的地方。
當我們給孩子找到感興趣的事情,用興趣去替代電子產品,并且家長也愿意去陪伴孩子去做的時候,孩子的問題基本就很容易就解決了。
第二點就是學會陪伴孩子。
平時我們就可以列出一個清單來和孩子互動,幫助孩子尋找除了電子產品之外其他的樂。
陪伴孩子這些事情在不于多難,孩子在乎的是家長在這個過程中是否投入,是否真誠地在陪伴。
我們可以在家中跟孩子約定一個合約,比如下圖。
制作合約的過程中,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點,也就是制定規則的第一步:讓孩子參與到其中的制定過程。
很多孩子一聽規則就感覺要去約束他了,但是其實是需要我們跟孩子溝通的,讓孩子感覺到我們是為了他著想。只有當孩子真的同意、認可的時候,才會發自內心的愿意去遵守,因為他會感覺到這是自己決定的,而不是父母強迫去做的。
商定完規則,就可以制定獎懲了。 獎懲就是約定如果做得好會怎么樣,如果做得不好會怎么樣。獎懲是激勵孩子去遵守的一個條件。
實施規則的過程需要我們家長的監督、示范,并且要嚴格執行獎懲,不然這個規則就很難有說服力。
最后還有一點小補充:強調“儀式感”。
你跟孩子共同商量、制定的“君子約定”,一定要落實到紙上,簡潔大氣地稍微裝飾一下,然后貼到一個顯眼的地方。
讓孩子對這件事重視起來,而且每天都能看到的話,也有不錯的督促效果。
給孩子規則的同時,一定要堅決執行,變成儀式。一旦把規則變成習慣、儀式,孩子就少了很多雜念,不容易分心。
總結下來一句話:讓學習像游戲一樣有趣,讓現實世界比游戲世界豐富,給足陪伴和規則感,娃懷里的手機瞬間不“香”了!
使用微信或支付寶掃碼,3元特惠價體驗清北名師領銜的作業幫直播課。